1.5兆瓦容量的風電機組,扇葉每轉動一圈,是1千瓦時電;每一百平米光伏板,享受正午一小時光照,是19千瓦時電……這些被轉化的能量,都是大自然的恩賜。
但恩賜并非唾手可得——新能源電站開發建設運營成本高、風險大,其固有的出力不穩定性、間歇性造成消納困難和棄風棄光問題,以及場地偏遠條件艱苦、人才流失嚴重等問題,是新能源快速發展面臨的難題,也成為阻礙能源結構轉型的重要因素。
1月8日,國家電網青海新能源大數據創新平臺投入運營,其“工業大數據”的作用,為清潔能源發展帶來更多可能。
讓電網“河流”穩定流淌
位于青藏高原上的青海,被自然賦予了豐富資源,蘊含著發展光伏、風電的巨大潛能。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時便提出“使青海成為國家重要的新型能源產業基地”的戰略要求。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王予波曾表示,截至2017年年底,青海省電力裝機容量中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84.3%,累計發電千瓦時中,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75%。兩項指標居全國前列乃至世界前列——青海清潔能源裝機比例領跑全國,并很快跑出了“花樣”。
清潔能源最有效、最安全的利用方式莫過于轉化為電能,并通過大電網實現優化配置、高效傳輸和便捷使用。這是能源領域的一個共識。
但如何實現清潔能源的順暢并網,一直以來是能源界的一個心結——大電網若是河道,那么清潔能源轉化的電能就是最干凈的水源,但交匯處的這段河水能否長期穩定流淌,是一個世界級技術難題。清潔能源轉化為電能的波動而出入不斷,對“河道”而言,這些最干凈的“水源”可能是杯水車薪,也可能四溢浪費,如何減弱不穩定“水源”對電網安全造成的沖擊,難測難知。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舒印彪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表示:“一方面化石能源消費占比依然很高,帶來巨大生態環保壓力,一方面大量清潔能源產能放空,無法有效發揮作用。這是一種十分不合理的現象。”
難題不破不立,總要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來打破僵局。2017年6月,國家電網公司在青海實現了連續七天全清潔能源供電,在探索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的道路上邁出了實質性步伐,提振了世界清潔能源發展的信心。
這一步的實踐,讓國家電網公司看到了功率預測、多能互補、柔性控制、跨省調度等先進能源科技與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可以迸發出的巨大能量,數據與業務的聯動帶來的空間。今年1月8日,國家電網公司在能源科技和信息通信技術的融合驅動下,歷時1年多打造而成的青海新能源大數據創新平臺正式投入運營。
陽光耀眼的午時,在國家電網青海新能源大數據創新園區集控中心監控大廳,記者從平臺監控大屏的“今日功率預測對比”板塊看到了其對清潔能源的功率預測——藍色的中心側預測曲線、綠色的場站側預測曲線在走勢圖上起起伏伏已延伸至24點的位置,紫色的實發功率曲線,則剛攀爬至11時一刻的實時位置。可以清晰地看到,紫色實際走勢與中心側、場站側預測的路徑雖偶有出入,但基本吻合重復。
“通過源網荷三方的數據共享、資源共享,我們更容易判斷明天的風可以轉換成多少電量、一周后的光照可以滿足多少人的用電。這樣一來,就能及時在電網運行當中進行相應的調整,因此,也可對下一個用電高峰有更精確的預期和更充足的準備。”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全生明對記者介紹道。
國家電網青海新能源大數據科技公司籌備組組長王國強告訴記者,在風電、光伏的預測中,光伏的“咬合”率已頗高,而風電隨著數據積累,也會后來居上。目前,平臺上有超過20個發電場站使用著至少5個不同團隊的功率預測服務。同時,接入了首個省外風電場,接入6家發電企業29座新能源場站,以及負荷側大用戶,初步形成了貫通“源網荷”新能源全產業鏈的新生態,構建了區域能源互聯的雛形。“這些預測,就像商品一樣,大家可以隨意選擇,而這也將倒逼預測服務做得更好。”
最大限度利用和消納新能源,減少棄光棄風,提高新能源的使用效率,是國家電網公司搭建這個平臺的初衷。時至今日,在平臺眾多功能中,這一初衷仍是一個亮點。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數據系統軟件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孫家廣給予了頗高評價,他認為,隨著互聯網大數據創新平臺建起,青海能夠實現更多“綠電7日”,甚至“綠電全年”,這將成為清潔能源高效利用的典范。
多方受益的遠程運維
窗明幾凈,三排工位設備嶄新……2月26日,包有德推門而入,看著寬敞嶄新的辦公環境,左瞅瞅右看看,推開窗戶,盯著車水馬龍、高樓林立的景色,顯得很興奮。
就在包有德推開這扇門的前一天,他還在青海省西部的格爾木,以大唐國際格爾木光伏電站值長的身份,駐扎在一望無垠的戈壁灘上,圍著3座110兆瓦的光伏電站,做著巡視、報表、檢修維護一體的工作。
“那個地方,無論走多少圈,近處除了沙子還是沙子,遠處除了山還是山。哪像這兒,這么有‘人氣’。”他拉過一把椅子坐下,看著一墻的顯示屏向記者說道,“以后在這里就能監控到我們光伏電站的各個細節了,雖然不能肉眼看到單體設備,但通過數據能隨時掌握運行情況、參數信號,就不用我們跑到現場一個個巡視了。”
這一天,他原本是來到國網青海電力協助編寫技術標準的。剛到不久,便得知了編寫標準的原因——今后,通過平臺可實現遠程監測,像他這樣駐派的職工,將大批撤回至這間新辦公室所在的新能源大數據創新園區,遠離戈壁與沙塵。為實現不同企業廠站數據接入的統一,國網青海電力統一組織發電企業相關人員聚集到中心開展標準編制。
“當我得知園區就在數據中心隔壁,便忍不住過來看看了。”包有德所說的“園區”,是今年1月31日在青海投入運營的我國首個新能源大數據創新園區。它的出現,標志著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合作與服務邁上新臺階,初步形成能源與工業互聯網深度融合、同步提升新格局。隨著平臺線上功能的豐富,園區將入駐更多不同類型的企業。
“我感覺園區的存在,就是為了在線下配合平臺的線上功能,實現更多可能。”大唐青海公司安全生產部信息主管馬玉魁對記者說,平臺監測作用的出現,為電站無人值班創造了客觀條件。按照大唐青海公司的計劃,今年9月份之前,將實現新能源電站值班人員撤回并入駐園區。據他測算,這樣每年可節約管理、員工工資、培訓等成本約500多萬元。
據測算,平臺平均可降低新能源電廠人員成本20%至40%。
“其實除了管控能力、經濟效益的提高,最為關鍵的是,我們職工的幸福感將大大提升。”正如馬玉魁所言,一邊是“萬徑人蹤滅”的戈壁、荒漠、鹽堿地,沙塵肆虐,一邊是熱鬧的城市辦公室。國網青海電力出資搭建的遠程監控系統,在充分發揮電力專用通道穩定優勢的同時,對于發電企業駐守員工撤回這件事,既讓新能源發電企業借力平臺實現了數字化轉型,又讓像包有德這樣的一線員工成為直接受益者。
新能源大數據創新平臺幫助發電企業對分散在各個高海拔無人區的新能源電站進行遠程集中監控,實現“無人值班、少人值守”,是園區與平臺、線上與線下相輔相成,一個頗為直觀的效果。而這一功能,還催生了“集中運維”。
所謂集中運維,即新能源電站實現無人值班的同時,仍存在故障搶修、日常清理等人工作業需求。為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共享運維中心應運而生。
“劃分幾個片區,每個片區設置一個集中運維中心,幫助發電企業進行設備運維,收取服務費用。”馬玉魁坦言,這也為電力行業甚至是第三方開拓了新的市場,“包括我們,后續也有參與這一塊市場競爭的想法,畢竟有這個技術實力,可以承包相關業務。”
同樣,集中運維這一線下衍生業務,在實際操作中,也會再次受益于線上的大數據引導。
在集控大樓的監控大廳,大數據中心講解員張宇指著不斷跳躍變化的各項數字提醒記者:“平臺數據采集至最小顆粒度,進行數據積累、分析和挖掘。你看這個收集的信息數字,上漲得很快,平臺不僅能收集時時刻刻的信息,更能通過數據清洗去糟留精,為區域集中運營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讓遠程‘診斷’更加精準。”
從集中運維與集中監控這兩項業務不難看出,在這個平臺內,每一個參與者,既能夠享受服務,更能夠提供服務。全生明形象地比喻,“就好比開墾了一片果園,每個進入這個果園的人,都在采摘,同樣也在耕耘,這是一個循環,在每個人收獲的同時也壯大這個果園。線上線下,是相輔相成,平臺中的服務者與被服務者,兩個角色并非一成不變,也是相互轉換的。”
上中下游方方面面的朋友圈
“計劃在這兒建立一個制造類工廠、引入幾條生產線,并都在這邊組裝,還要在格爾木建設一個二級備件庫,要有2至3個共享服務中心,還有專門針對高海拔的質量改進部門.……”金風公司解決方案總監劉少明看著青海的清潔能源分布圖告訴記者,這將是這家風機生產廠家的大手筆。
“大手筆,是因為我們看到了這里是檢驗我們產品的最佳地方。”劉少明介紹,國內的風機生產至今未能形成整套的標準規范,他希望可以通過在這里的一系列的改進,與行業伙伴們共同改變這一現狀。而之所以有膽量在此布局,既與青海地域特點有關,更與大平臺的作用有關——“大數據平臺幾乎可以采集每個環節的電流電壓,對數據進行評估,倒逼制造工藝改進。依靠國家電網公司的數據,可以對標找出差異,讓行業內不精準的部分透明化,提高整個行業的制造水平。”
金風所處的制造業是發電企業的上游,對于電網而言,則是上游的上游,像金風這樣的制造企業因平臺而入駐的已有4家。在劉少明看來,在數據平臺輻射范圍內的企業,“像是在一個生態圈、朋友圈,這是和以往最大的不同感受。”
“這就是一個工業數據平臺的典型代表。”中國信息協會大數據分會副會長、工業和信息化部云計算研究中心專家劉鵬告訴記者,“商業數據平臺面對的是人,而工業數據平臺面對的則是制造者,為產業鏈中的制造者服務、助力。”
“這得益于平臺的建設突破了電網企業的思維慣性,不再單純以電網利益為立足點,而是站在推動整個電力行業發展的角度進行創新建設。”全生明介紹,平臺深度融合能源科技、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及人工智能技術,將立足于為政府、企業提供覆蓋新能源規劃、設計、建設等全產業鏈服務。“它是能夠讓新能源能量流、數據流、價值流真正像血液一樣在產業鏈中流通、為行業源源不斷地供給能量與活力的平臺。”
據了解,目前,平臺服務涵蓋功率預測、設備健康管理、電站運營托管、金融服務等10余項,未來將發展至36項。這將驅動整個新能源產業發展,改變封閉的業務模式,一個開放共享的平臺讓優秀的供應商獲得更大的展示舞臺、更多的商業機會。而客戶的需求,則成為驅動下一次產業變革的方向。
“思維慣性的突破,讓這個平臺得以不斷地成長擴大。”王國強再次以“果園”比喻道,與其接壤的上下游甚至是周邊都在逐步享受這個逐步融入的“果園”帶來的影響——平臺不僅僅是條線,串聯前前后后,更是一個面,從這個“果園”的360度吸引著各方面,如金融、保險,他們與“果園”的邊界將越來越模糊,讓更多清潔能源的果實更加易于采摘。
如果方向對,一子落而滿盤活。正如孫家廣院士所評價的:通過數據,通過信息,通過知識,通過智慧,把上中下游方方面面能夠團結在一起,融合在一起,互相交流,優勢互補,優勢共享。顯然,平臺從2016年以“并網”為主這個點開始,在搭建的過程中,秉承“互聯網+”的共享理念,延展成為一個服務平臺,通過大數據技術綜合分析和利用,產業鏈上的每一次決策也將變得更具有前瞻性。它既是國家電網公司朝著建設具有卓越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互聯網企業目標發展的一個縮影,更是傳統基礎產業向高端結構戰略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1.5兆瓦容量的風電機組,扇葉每轉動一圈,是1千瓦時電,經過平臺,將不溢不虧,被充分利用;每一百平米光伏板,享受正午一小時光源,是19千瓦時電,它將因平臺而更有力、更有效……采擷大自然的恩賜需要破而立,需要一個共生共享共贏的平臺,更需要一群人的智慧。所幸,我們已有這樣的技術樣本。
(來源:國家電網報)